close

  夢想找房子在召喚  改革再出發
  機遇稍縱seo即逝,改革未有窮期。
  因為我們離夢想如此之近,所以我們必須讓改革開始信用貸款新的出發。
  文/何平
  機遇,室內設計是隱藏於歷史之途的神奇鑰匙。
  古往今來,大凡傑出人物和偉大民族,總是能透過歷史的重重迷霧,以超乎尋常的洞察力襯衫發現它並將其牢牢抓在手中,進而開啟實現夢想、造就輝煌的歷史之門。
  固然,機遇是一種稀缺品,但更為稀缺的是發現機遇的眼光與把握機遇的能力。沒有機遇值得遺憾,而有了機遇不知道把握則更令人惋惜。
  人們常說,時勢造英雄。同樣,英雄也可以造時勢。而造時勢的關鍵,在於能否審時度勢。
  “不審勢即寬嚴皆誤,後來治蜀要深思。”刻於成都武侯祠楹聯中的“審勢”二字,某種意義上,講的正是把握歷史契機對於成敗得失的至關重要作用,往往也是構成“機遇”或者“挑戰”的分水嶺。
  如果把近代以來的時針回撥,歷史的表盤上記錄著一次次曾與重大機遇擦肩而過的深深遺憾:從戊戌變法的慘痛流產到辛亥革命的不幸夭折,從國共攜手共謀大業到反動勢力倒行逆施,從新中國建設高歌猛進到十年浩劫陷於停滯,回望過去100多年間發生的這一切,不能不令人為之扼腕長嘆!
  也正是基於同樣的理由,我們又不能不深感慶幸:35年前,鄧小平以他高瞻遠矚的真知灼見和力輓狂瀾的非凡勇氣,作出了從“戰爭與革命”到“和平與發展”這一時代命題的果斷轉換,使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再一次把握住重大歷史契機,順應浩浩蕩盪的時代潮流,實現了從“以階級鬥爭為綱”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偉大轉折,把幾乎走入絕境的中國引向改革開放的偉大徵程。
  這是一次決定中華民族前途命運的關鍵抉擇。
  檢視歷史的興衰成敗,可以從中得到許多啟示,而其中有一點不應忽視,即:歷史的發展軌跡並不是呈直線做勻速運動,而總是在一些關鍵節點上,或以重大轉折而實現跨越式加速發展,或因錯失良機而出現停滯甚至倒退。
  或許在有些人看來,在歷史的十字路口,似乎可以有多種選擇,其實在機遇問題上,只有唯一的選擇——要麼緊緊抓住它,要麼與其失之交臂。
  抓住了機遇就創造了歷史。
  從哲學的角度看,機遇是歷史必然性通過偶然性現身的一種特殊表現形式。無論是“千載難逢”還是“稍縱即逝”,背後起著決定性作用的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
  把握了趨勢就站在了時代前列。
  放眼古今,作為一個政治集團,像中國共產黨這樣具有強烈歷史擔當者無出其右。這種歷史擔當表現為對堅持改革的高度自覺,而這種自覺來自於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堅定自信,歸根結底,是對國家、民族和人民的深厚情懷。
  史可為鑒。
  儘管“主動”改革與“被動”改革只有一字之差,但結果卻往往大相徑庭。因為,歷史的“時間窗口”不可能總是為你敞開。如果從這一角度審視起始於35年前的中國改革開放歷程,我們不能不倍加珍惜今天所擁有的一切。
  這是中華民族夢想成真的時代。
  “中國速度”、“中國跨越”、“中國奇跡”等一個個被冠以“中國”二字的簡潔表達,濃縮著中華民族百年來的苦難與輝煌、新中國60多年來的探索與奮鬥、改革開放35年來的覺醒與跨越,既是歷史的最好註腳,也是未來的鮮明昭示。
  如果把35年的改革歷程,放在中華5000年的文明長河中審視,就會發現它超越了歷史上任何一次盛世,無疑具有劃時代的偉大意義。
  如果把35年的改革歷程,放在世界近250年工業革命的時間尺度上衡量,就會發現它以人類社會前所未有的跨越式發展而舉世震撼,無疑具有深遠的歷史影響。
  不過容易被忽略的是,歷史的發展也有其悖論的一面。對此,只有少數具有預見性的偉人能夠深刻地洞察這一點。20年前,當鄧小平提出“發展起來以後的問題不比不發展時少”的預言時,幾乎所有人都沒有意識到真會如此或者根本就不願相信。
  然而,這就是歷史的發展邏輯。人們不可能一勞永逸地解決所有問題,而總是在應對各種問題永無休止的挑戰中不斷攀登社會進步的階梯。
  如果說,應對問題的挑戰是我們無法迴避的歷史宿命,那麼,用改革的辦法解決問題則是我們必須承擔的歷史使命。
  “改革開放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活力之源,是黨和人民事業大踏步趕上時代的重要法寶,是大勢所趨、人心所向,停頓和倒退沒有出路。”
  ——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振聾發聵、擲地有聲,鮮明地表達了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堅定不移走改革開放這一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由之路的信念與決心。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我們必須明確回答機遇“有沒有、在哪裡、如何抓”的重大問題,我們必須勇於應對改革進入“攻堅期”“深水區”“涉險灘”的嚴峻考驗。
  正是出於這樣一種歷史責任感使命感,新華社專門圍繞抓住和用好重要戰略機遇期、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重大課題,抽調總社編輯部和國內分社一批採編業務骨幹組成專題調研隊伍,分赴全國東中西部29個省區市,廣泛採訪了近千位代表性人士,先後進行了歷時半年的調查研究,傾聽各界呼聲,廣納對策建言,發現改革典型,總結成功經驗,獲得了500多萬字的鮮活素材,僅採訪筆記就有100多萬字,在反覆梳理提煉概括的基礎上,最終形成了30多萬字的專題調研報告和20多萬字的書稿。
  文章揮寫千秋事,書生報國復何求。
  此書力求以新聞記者的獨特視角,對當代中國面臨的大局、大勢、大事等重大戰略問題進行觀察與思考,特別是力求回答怎樣緊緊抓住歷史機遇,有效應對各種挑戰,以更大的政治勇氣和智慧,不失時機地深化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改革,堅定人們改革信心,凝聚各方改革共識,動員和激勵全國各族人民為實現中國夢而團結奮鬥。
  機遇稍縱即逝,改革未有窮期。
  這是又一次至關重要的審時度勢。不僅需要智慧與遠見,更需要勇氣與膽略。
  面對難得機遇,讓我們將其牢牢抓在手中。
  面對改革重任,讓我們把它擔在自己肩頭。
  因為,我們離夢想從未如此之近。
  所以,我們必須讓改革再次開始新的出發。□(作者為新華社總編輯,此文是《夢想·機遇·改革——當代中國大局大勢大事觀察與思考》一書序言)
 
(編輯:SN054)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xo95xoalw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